专题1&2 经济数据跟踪与解读&贸易战深层视角

【待整理】

第五讲 专题1&2 经济数据跟踪与解读&贸易战深层视角

第一部分:重要会议
daliao框架,利率关键变量。
宏观经济政策,新闻联播大部分都是经济政策。核心政策来源:一年一度会议:每年年底中央经济会议,年末总结经济运行表现,决策层党中央,国务院,
对风险,对机会的判断,分析每句话意思,揣摩含义。没有设定金融数据增长量,说明高层没有看重那些数据。
3月全国两会,把原则,框架战略分配出去。答记者问,做出政府阐述。
中央政治局会议,每个季度召开一次,季度经济状况,看看遣词造句揣摩。
习大大主管经济,小组治国,
财经领导工作小组,深化改革委员会议
要养成经济思维习惯

第二部分 数据来源:哪里看这些数据,财经网站,APP,
华尔街见闻,比较全面,及时,股市,期货,汇率,货币市场,早上起来把所有新闻看一遍,坚持一段时间对政策敏感度就会提升。
专业平台,万德,葛龙辉,雪球,散户化,新浪,腾讯等财经,东方财富。作者首推华尔街见闻

第三个部分:宏观变量的数据
中国3%CPI就是很高的通胀水平,美国2%
15分钟开始:各种数据如何,经济增长情况是否好,是否符合预期。每家公司都会发布自己的预测。超预期代表利好,代表上行风险,
风险包含上行风险和下行风险。GDP超预期,经济更好些。CPI消费者价格指数,PPI:生产者价格指数。央行是否,CPI一直走高,央行加息,收紧货币,影响消费,投资
PPI:生产者价格指数。采购指数,上游商品价格变化,价格可以传导到下游。传导也会阻断,供给变小,下游需求也减小,CPI也会不变。
最终PPI和CPI还会收敛,逼近。政府购买,政府投资。
经济数据:投资,消费,进出口。
社会零售商品总额。
固定资产投资:制造业投资,房地产投资,基建投资
中国消费占据GDP60%左右,要看增量指标,而不是存量指标。一般不讨论占据多少,没有意义,只讨论增长率。
GDP增长6.9%,消费一直增长,远远超出投资,所以目前投资对经济影响没有那么大了。
PMI:采购经理人指数,50%以上代表扩张,
高频数据,低频数据,
发电量指标,乘用车销量,重卡销量,铁路货运量,反应经济
滞后数据:房地产,制造业投资,
领先数据:金融数据,比如开发房地产之前要先贷款,M2广义货币,增速代表国家货币增长,就是印钱速度。也要扣除CPI,然后反应通胀水平。
M2反应供给侧,银行出去多少信贷
委托贷款,信托贷款,社会融资总量,从需求层面反应货币,社融比M2大一点。总体增速边际变化不会很大,总体都是收敛的,反应货币收紧,放松变化
金融数据不好,预测未来经济承受较大压力。
金融数据细分部门,房贷部门在信贷比例中一直下降,国家有意控制,
金融数据看边际变化就是看增长率或下降率。
滞后数据包括:GDP,消费,固定投资,PMI,
领先数据:信贷数据

总结:普通人培养关注经济走势的习惯,看各种政策,会议,阅读新闻,看滞后数据例如:GDP,消费,固定投资,PMI,领先数据:信贷数据

39分,第四部分:贸易战分析
看有名的分析师的各种报告,刘玉辉,天风证券的经济学家,GDP:投资,消费,进出口。
美国nx进出口为负,美国政府赤字一直很大,储蓄来自国民收入,提高工作机会,提高工资,美国产业空心化,只有两端,没有中间,低端是农业,高端是高科技服务业。
中间大头的制造业占比很低,中国制造就是中间的部分,美国想从中国手里夺取制造业。
储蓄=GDP-投资-进出口
贸易战是宏观账户的问题,贸易战是美国发展的必然,不管谁做总统都要这么做。中国要搞降杠杆也是因为经济发展到了这个水平,不得不做的事情。
通过减税,制造业回流美国,中国怕贸易战的原因,特朗普希望降低贸易赤字,中国最大问题是:制造业人力成本一直走高,地租成本很贵,
曹德旺去美国建厂,因为成本较低。经济发展不能一直靠房地产。房子用来住,不能用来炒。人口老龄化不可挽回。
美国制造业回流是可能的,如果中国房价一直增高,地租和人力成本一直增高。
美国希望中国放开金融市场,对中国影响很大,贸易战导致房价慢慢下降。
日本失去的十年,贸易战从60到90年代,从纺织,钢铁,半导体,85年是重要的分水岭,五国签署了广场协议,日本货币升值5成,出口严重受挫,
所以政府通过放松货币政策提升内需,1986-1988,降息,从4.5到2.5%。房地产泡沫疯狂起来了。类似中国2015年开始的房地产暴涨。
美国希望中国放松货币政策,加杠杆,导致制造业死光光。泡沫还没有破,实体经济都垮了。不能靠房价复兴中国。只能靠科技技术的进步。
中国政府前两年开始的去杠杆是非常正确的,有远见的。
贸易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中美贸易战刚开始。
房地产不会轻松,容易的被放松调控。不会降息,中国五月份经济数据很不好,中国政府骑虎难下,不放松货币政策,经济可能马上挂掉,如果不是房地产拖底

如果放松货币,制造业长期会越来越难。